半年前,在網路上看到某位很有名氣的攝影師在談論色彩管理的觀念。
開始意識到在數位化的環境之下,營幕也成了一種輸出;如同傳統沖洗的暗房。
每當在賣場看到販售螢幕的商家,播放同個畫面,卻有各種色調相異的現象,甚至連同一型號的螢幕也有差別?!
那我在螢幕上看的照片的色調、對比、曝光、明暗有何依據呢?
如果沒有基本依據?那修圖是越修越好?還是瞎子摸象越修越糟?
其實當下是很擔憂的~當晚甚至還為此失眠了~@@
網路搜尋了很多相關文章
最後讓我找到了有十幾年色彩管理經驗的Ross Wang(王大哥)
簡單的詢問王大哥,如何逐步的建立色彩管理的標準化流程?
熱心的王大哥詳細又熱心的向我解說
色管的核心思維是【標準化】
色管的需求因人而異,端看你有多重視你自己的事業與品牌
希望給客戶多高水平的作品,還有時間成本vs資金成本等觀念。
最重要的是,做事態度!!
你以什麼樣的態度看自己現在所投入的工作!
最近終於有機會來到王大哥的工作室
帶著自己的作品原檔及修圖過後的檔案,
實際體驗在色彩管理標準化之下的輸出結果!
當看到自己的輸出成品,在標準光源下細細比對
發現到無論是影像色調、細節層次都有明顯差異
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傳說中的【色彩斷階】。
所謂色彩斷階即是在無正確校色環境基準下進行修圖
所導致影像細節損失、色調失真、及影像平面化的現像。
當下心情真的蠻震憾的!
一方面是親眼體驗到錯誤修圖所帶來的可怕後果。
另一方面是原來自己拍的作品在色管標準化之下的輸出成品
可以這麼有層次表現!!
最重要的是所見即所得
在色彩管理之下的修圖不再是瞎子摸象!!
有人問:你這樣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影像作品
客戶不見得有色管,看到的照片跟你也不會一樣阿?
但其實色彩管理是為了自己而做的,而且好處很多
1、前端影像處理過的東西一旦達到國際化的色管標準
後端輸出就算沒有標準化,作品也有一定的品質。
;就算客人的螢幕有色偏,也不會差得太離譜。
2、在數位影像世界的溝通交流因色管而有了國際性的共同基礎;
討論作品優劣、空間構圖、色調氛圍才具有意義。
3、標準化節省了時間成本的浪費。
我想
我的攝影作品不會因為色彩管理 而成為攝影家或大師!
然而
我只是用大師的標準來重視自己的作品
我只是用專業的態度來回應客戶的信任
最後也要特別感謝王大哥;不營利的他
無私奉獻自己的專業及時間
只為了盡力推廣色彩管理的理念
讓每一位影像工作者,都有能夠提供更好影像品質的機會!
感謝他。